

向來對不同文化與習俗著迷的Celia,有幸在光鹽紀實工房的課程中,跟隨蕭老師的步伐,來到新店的溪州部落,第一次參與豐年季。
溪州部落相當特別,據聞起初是由幾位原住民朋友先搬到此地居住,接著呼朋引伴地,漸漸形成一個聚落-一個都市部落。
然而,為了爭取在此地的居住權,耗費許多時間、曾舉辦多場抗議活動、無數熱情的朋友與媒體支持,最終讓1/3的居民留在此地生活。
「我們原住民要的很簡單,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。」
一位原住民大哥攔住我,笑著分享許多屬於溪州部落的小故事:「爭什麼藍和綠,大家不都是臺灣人嘛?政治再怎麼輪替,天亮了我們還是得上工;我們不在乎誰當選,而是有誰真正地關注過每一個小老百姓的生活?」
溪州部落與新店捷運站相隔條河,不少年青人在溪邊玩耍。
適逢豐年季,人人穿起了傳統服飾,成片紅色好不熱鬧!
據說,年輕人豐年季要是沒歸隊,可是一天罰一天呢。
廣場架起了棚子,據聞中央的棚子只有長老能坐,一旁的棚子則是年青人的,兩者的共通點便是:女生禁入。Celia一行人誤入兩次,長老倒是和我們聊得很開心,但被一位花蓮來的阿美族女生趕了幾次,受不了我們不懂習俗,有些過意不去。
拎著相機,我們在規模不大的部落房舍中穿梭,隨意拍照。
這兒的房舍有些年歲,並充斥著許多兒時才會見到的復古玩意兒,讓Celia非常懷念。
這裡有一段期間的主要維生,便是到工地工作,因此,白手套、工具隨處可見。
Celia拎著相機,逕往小巷弄裡鑽,我不想只當個觀光客,我渴望用心去體會,屬於溪州部落居民真實的生活。
我拍攝他們日常生活會使用到的物品,想像屬於溪州部落的食、衣、住、行;
我拍攝他們住宅旁的小巷、餵雞的飼料盆、未使用的木材與廢棄的家俱,感受一個家庭在此落地生根、一個個孩童在此嘻鬧、成長;
我拍攝他們工作相關的器具,或招牌、或小攤子、或推車,想像辛苦的父親,汗流浹背地負重、工作,回到家面對妻子、兒女所溢出的,滿足的微笑;
台灣啤酒、保力達B與煙盒隨處可見,豐年季裡,不帶點微醺似乎說不過去。
「如果妳們喜歡這裡的氣氛,代表妳們的血液裡也有著熱情、狂放、隨興的成份,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這樣狂放的成份。」蕭老師笑著說。
「他們的生活很簡單,白天辛苦工作累了、不開心,回到家,和鄰居在月光下喝啤酒,直到微醺、八九點老婆來喊了,便茫著回家,睡醒了,又是一天新的開始。就是這麼簡單。」
廣場架有麥克風,大家輪番上陣隨興表演,婦女會長牽起大伙兒的手,繞著棚子跳起舞台。
整個下午,蕭老師、家騏、Miiko、Celia皆分開行動,各自融入溪州部落的一切,各自創作。
孩子們好奇地向Celia借了相機,喀嚓喀嚓按個沒完;雖然對焦皆不準確,但這些照片,卻是Celia心中最難忘的畫面。
夜色漸深,天空漾著極澄淨的藍,襯著部落暈黃的燈光,彷彿泡在冰啤酒裡的夏日時光,帶著斑斕的微醺。
蕭老師打開筆店,和長老們分享,近幾年來他為溪州部落所記錄的一切;從抗爭到此刻的落地生根,照片裡的孩子一個個長大了,有些長者也已不在,但,一張張照片閃爍,感動的滋味在每個人心底漫延。到底,好不容易才走到今天。
月光下,廣場鋪起了大片荷葉,竹編的盤子承滿了豬肉、筍絲、時蔬…等傳統食物,並有糯米飯飄香。
熱情的原住民朋友留我們一塊兒享用晚餐,雖然素味平生,每個人卻總是要我們多夾些菜、多承點飯。
「我買啤酒,妳們每個人都得喝!」可愛的蕭老師一人發個瓶啤酒,讓我們跟著「入境隨俗」。
週末晚間八點鐘,每個人都帶著微醺,如此浪漫的夜晚,想起四個人一起渡過的夏天,想起一個個畫面,心底非常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