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週末,一下班便搭上回宜蘭的客運,回到記憶裡,一嘗兒時流水席「辦桌」的團圓滋味。






 

 
  


 
    雖說中秋節才是眾人熟悉的團圓夜,然而對於CELIA家而言,每年最重要的兩個節日,除了過年之外,就是中元普渡的「辦桌」了!
 
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   今年是奶奶過世之後的第一個中元普渡,如預期地冷清許多,不變的是孩子們的嘻鬧和戲棚古樂器交雜的熱鬧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距離上一次回宜蘭,居然已經是端午節的事兒了呢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似乎總是有許多事忙碌著,久了後,也許因為距離遠、車資昂貴,回家這檔子事兒總常被擱置在兩-三個月的行程上頭了;近幾年來未好好地留意阿婆(奶媽)家的堂弟們,轉眼間,最年幼的小不點弟弟:偉偉,居然已經是個國三的考生了…,那天,正當俺賴在阿婆家,愉悅地喝起美味的雞酒時,得知此訊息還差點沒被酒給噎到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  姑姑很平常地說:「妳也都大學畢業一年了,小鬼起碼也多五歲了嘛!」
 
 



 
 
    「你記得這個姐姐嗎?」姑姑問。
 
 




    「有看過,她常常在這邊吃東西。」偉偉老實回答。(真是不好意思喔,誰要你奶奶煮的東西那麼好吃嘛...)
 
 




    「我記得她是阿庭姐姐啦!」常碰面的誠義吐出了感動的回答。
 




 
    姑姑笑道:「那天,哲豪才在問我:『我記得以前有一個小姐姐,都會騎腳踏車帶我去圖書館,帶我出去雜貨店的,那個姐姐是誰啊?』,我說,除了林卉庭沒有別人了啦!」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咳,也是啦!自從上大學後,姑姑搬到宜蘭市區,小叔叔搬到羅東鎮上,其他數枚小鬼倒還常見,三個小弟倒就鮮少再碰頭了,這回不認得也是正常的,只是,俺也對自己長大五年有些驚訝啦。(笑)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說到辦桌呢,可是CELIA童年最愛的回憶之一呢!小時候,不管是婚喪喜慶或是大拜拜,總脫離不了「辦桌」的記憶,而鄉下最大的好處,便是實在的料理和講究的口味了!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自小,CELIA可是很以身為一個鄉下孩子為榮的呢!比起都會的冷漠和現代感,雖然資訊流動和相關發展較為便捷迅速,然而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純樸與熱度卻消失了;至今,每次回宜蘭,俺總特別珍惜鄉下的阿婆或是父親,眼底透出的純真與乾淨,自然的關懷與抱怨,知足的性格和待人處事的熱情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在鄉下長大的孩子,其實是很幸福的,這些純真與成長歷程,是一生中最珍貴的寶藏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每當CELIA繪畫、彈琴或是寫作時,總是會有些人兒的臉龐和眼底透出的光彩,還有許許多多的故事,帶給CELIA一些力量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辦桌文化算是中華文化獨具特色的一面,在2007年「數位時代.全球關懷」海峽兩岸青年論壇時,也曾在元智大學的晚會上,席開數十桌,兩岸各出一枚新郎、新娘,雙方還有媒人婆、介紹人、主婚人、長輩,甚至議員也出席來說好聽話(笑),讓兩岸伙伴體驗了原汁原味的「正港臺灣味」呢!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  在『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』文章台灣的辦桌文化寫道:「『辦桌』的源起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北宋時期,當時有所謂的『司局』,即是專門辦理酒席的機構,與現代的辦桌雷同。但是若要追究臺灣的『辦桌』,我們可以說其型態源自於大陸的福建地區,即明鄭與清朝時期(1661~1895)的福建移民潮所帶來的飲食文化,因為臺灣辦桌的菜色與其文化意涵都與福建的傳統食俗十分相似。」 
 



 
 
由《台灣的辦桌文化》一文中我們得知:在日治時代結束前後是台灣辦桌文化逐漸成形之時。也由於「辦桌」的習俗源自於福建,因此傳統的菜餚多以福建菜為基礎(如:佛跳牆)。
 




 
 
  台灣流水席基本上不定時、無特定客人、桌數不定,以不斷供應酒菜讓客人隨到隨吃的宴客方式。此外,在一些筵席當中,主辦人為了要使氣氛更加熱絡,通常會加入一些娛樂性節目,這便是台灣辦桌文化的特色。
 




 
至於中國的流水席特點是:每道菜都離不開湯水,吃完一道菜上一道菜,如行雲流水,所以稱做「流水席」。
 





 
台灣的傳統「辦桌」流水席,在中南部比較盛行,也展現了濃濃的人情味。不過,近年來國人的飲食習慣及民情風俗的改變,流水席的辦桌模式漸漸改為外燴或是在餐廳、飯店訂宴,相對的流水席行業漸漸式微,也使饒富溫情的流水席漸漸失去原有的風味了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 
 
  除了特定日子之外,CELIA大舅舅(屏東)也會在過年親戚眾多時,席設兩至三桌請客呢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  餐桌上,家人充當端菜的Waiter是常有的事,孩子們總是習慣讓所謂的「大人」或是男士坐在需要端菜、接菜的位置,而在餐桌上,也常可見到婆婆媽媽們對於菜色、調味與用料等的品頭論足,以幾十年來品嘗辦桌菜餚的經驗與功力,評鑑起「總鋪師」(台)幾十年的廚藝來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美食展執行長蔡金川說:過去的辦桌師傅,與一般人的生活息息相關,因此,辦桌師傅不只是會燒菜的大廚師,其實還身兼許多其他的任務。
 
 



 
十二歲就拜師學藝,已經有一甲子功力的總舖師林添盛,回憶起當年學藝的過程,前三年根本沒有拿鍋動鏟煮菜,而是要先學會一大堆其他的本事從各種宴席應該怎麼準備,有哪些規矩,如何透過宴席來替客人祈福消災,林添盛說:當廚師之前,要先學會道教的畫符咒,碰到客人吃飯到一半,出現狀況要消災解厄,甚至被請客的客人被骨頭卡住,當時的大廚師都要有本事化解花了三年四個月學會了這些本事之後,才要開始真正拜師學下廚,辦桌,在此之前,也要學會辦一桌道教的『修身菜』,來幫助修行。
 
 



  吃尾牙的時候最怕雞頭朝著自己,坐月子要吃麻油雞,搬新家總要擺桌請客,熱鬧熱鬧,結婚要請吃喜酒,女兒回門要吃歸寧宴,生日要請客,生小孩要吃滿月酒,走到人生盡頭,下台一鞠躬,在世的親友要辦一桌來生宴,感謝參加喪禮的親友。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,這些民俗文化,只剩下一些老師傅還記得,但是如果吃的人不講究,一切道聽途說,做的人也就馬馬虎虎了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CELIA記憶裡,宜蘭的辦桌,有幾道料理是少不了的:「龍蝦沙拉拼盤」上,除了淋上美奶滋的鮮甜蝦肉外,大大蝦頭上的長鬚則是孩子們喝飲料的天然吸管;由烏魚子、五味醬九孔、鮑魚、涼伴牛肚或海折皮組成的「四色冷盤」,佐醬後酸酸甜甜的海鮮是平時不易嘗到的美味;一定會有的「雜菜」(台),一大盅內,裡面滿滿的什麼料都有,是宜蘭辦桌不可少的料理;紅蟳米糕、炸蝦或醉蝦、紅棗冰糖豬肚…也是辦桌桌上的常客呢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講究一點的宜蘭辦桌,便可見著丈母娘、丈人用來測試女婿性格的「芋泥」、「糕渣」,看來平凡的食材,卻是師傅集結多年的功夫和費時熬煮而成,想要品嘗,還需要一點耐性和優雅呢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孩子們最愛的甜湯和大布丁,手工的超級大布丁淋上冰糖水,擺上白木耳和紅棗,冰冰涼涼的,CELIA兒時總是會為甜湯留個肚子,愛飛快地嘗完一碗後,貪心地再舀上一碗慢慢品嘗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請客桌邊的橘色大水桶,總是裝滿了水和大冰塊,裡頭擺了滿滿的瓶瓶罐罐,或酒或茶或果汁,裡頭擺的內容物不是重點,倒是那些大冰塊,總成為野孩子們比賽誰耐冷耐得久的玩具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繞了「稻埕」(台)一圈,依舊是屬於兒時的陽光和竹葉香,忍不住深深吸了口氣,混雜著拜拜用香、鞭炮味兒的廣場,令人感到滿足。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曾經寬闊無比的「稻埕」(台),怎麼忽然之間顯得如此迷你呢?左顧右盼,總覺得少了些什麼,直到望見歌仔戲棚另一頭的空地,才恍然大悟:「少了康樂隊啦!」,以往吵得歌仔戲棚音量刻意大到像電音的PK對手:電子花車消失後,莫名安靜了起來。(笑)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   辦桌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,當然就是週邊的民俗藝陣囉!歌仔戲、布袋戲…等等,伴隨著菜餚和杯杯水水,更襯得大紅的圓桌板凳暖烘烘的、熱鬧非凡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民俗藝陣源自於廟會宗教活動,廟會迎神、酬神、娛神等活動多依據農業生活休作耕日期而定,民俗藝陣除了具有藝術、娛神及自娛娛人之功能外,也具有教育民眾、凝聚民心和防衛家園的功用。
 
 




台灣民俗藝陣和人民生活習俗、宗教信仰相依相存,隨著社會經濟發展,民眾的生活型態、宗教信仰活動方式也隨著轉變,加上廟埕的消失,台灣藝陣演出的舞台也就漸漸減少。過去每當神明遶境進香、聖誕時,各廟宇或信徒均會聘請藝陣或劇團來為神明壯聲勢及慶祝,但在現代工商社會中,過去的節慶祭典被視為繁文縟節,反而改以放電影、康樂隊等簡易方式來舉辦廟會節慶。以往透過表演藝陣作為休閒、健身和護衛鄉民的功能性漸漸消失,具有專業技藝的藝陣表演機會減少,藝陣藝人無法以此為生更無人可以傳習技藝。
 




 
逐漸消失的台灣民俗藝陣,在傳統民間信仰習俗中,不論是藝閣或是陣頭演出,不論是廟會喜慶或是喪葬儀式,都具有一定的價值與意義。而面對社會整體生活經濟型態改變衝擊,祭典與文化都均受到挑戰。在不違背傳統信仰活動精神下,台灣民俗藝陣如何在傳統與現代變遷中取得平衡,成為穩固聚落社區的重要力量,並賦予傳統民俗藝術新生命是我們必須共同深思的課題,如果有朝一日廟會中所呈現的都是色情電子花車或西式樂隊,那麼失傳的不僅是傳統的民俗藝陣,更是台灣的傳統文化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整個週六下午,戲班們以一齣八仙的戲,向謝府元帥祝壽,民眾們將欲被祝福的香油錢貢在紅包袋內,交給戲班,由戲班為每個人演出一齣齣戲獻給神明祝壽;CELIA的名字也被老人家們列在祈福的名單中,凡被唱到名時,便需走到神檯前點香,望著三隻沒有咬鳳梨的大豬公,血腥之餘,倒也是傳統的臺灣文化的體驗與回味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比起現在婚宴或是聚會、晚宴時去的飯店與餐廳,CELIA更愛時時話家常、吵雜的辦桌文化,或許,是一份念舊的心情吧。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隨著中餐,西餐,各國餐點文化大量的引進國內,要請客,上餐廳又簡單又方便,口味變化多,但是,吃飯的內容與吃飯的目的,兩者之間,也相對的越來越找不到關係,以往辦桌請客,事事講究,『請客的主人用心,被請的客人開心』,也就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,既使有年輕的師傅願跟隨林添盛學習,但是如果沒有人,要怎麼請客?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   總在請客後玩鞭炮、放煙火的孩子們頑皮依舊,一行人忽然由跟著CELIA等的小不點兒,成為國高中生、大學生甚至研究生了,頓時有些錯亂XD

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雖然,身為夢幻派的CELIA,結婚時一定也是少不了公主式的場景或是浪漫的海攤婚禮,但是,孩子的滿月酒亦或哪天生日派對,倒還真的想弄一場辦桌,邀親朋好友一同聚聚呢!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 明年中元辦桌,歡迎報名和CELIA回老家吃拜拜,不過,可是要甄選的喲。(笑)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
 
參考資料與摘錄文章: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
















 
 
  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ream with CELIA 的頭像
    Dream with CELIA

    Dream with CELIA - 夢想天空

    Dream with CE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