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再這樣,我就要去跟老師、媽媽說!」
 
 


 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與記憶中,是否存在著如此一號人物呢?求學時,他是老師身旁的跟班,就業後,他成了稱職的眼線,略有所聞立即回報,但是,不分好壞,他也得罪了絕大多數的人…


 

 
 

  即時回報,難道不好嗎?









 
 
 







  國小曾當過好些年班長的CELIA,也曾在這個名詞中猶豫許久,回報嘛,同學說班長告狀,不回報嘛,有些小男生又吵翻天了,怎麼辦呢?
 
 
 







  人人常稱「報馬仔」,究竟「報馬仔」是什麼意思呢?CELIA查了簡單的註解:(以下為摘錄與彙整後的簡單資料)
 
 
 







 報馬仔=抓耙子=不求人。報馬仔是古代縣衙裡的一個小官銜,功能猶如「傳令兵」,每當該縣有活動(大官出巡)或該縣轄區有人高中科舉時,都是由「報馬仔」事先提前敲鑼宣傳,告知民眾及當事人家屬。
 
 







 
 「報馬仔」真正的意思,其實是指「負責消息傳送的人」;古時中科舉時,到府上通知消息的人就是報馬仔,因此,原本的意思,只是對於「消息傳送的人」的稱呼。
 
 
 







打小報告被稱之為「抓耙子」(台),據說是從日據時代開始;當被保正、保甲、臺灣人警察、無賴、地方紳士…等人士抓過以後,會被日本人抓去刑求,就像被 「抓耙子」抓過一樣「流血流滴」(台),所以保正等便被叫作「抓耙子」。
 








 
 
然而,以上用詞,現在都被認定為「打小報告的人」。
 
 
 
  文章出處:AB
 
 
 
 


 
 
 
  電視劇裡,在國、高中前,「報馬仔」的角色,但通常不是主角,也較不與眾人善,是一位成績不錯、老師心目中的「好學生」;後來,「報馬仔」漸漸被影劇塑造成「善鬥」、「看好戲」、「易緊張」、「怕事怕冒險」…等形象,以烘托主角之楚楚可憐。 
  









 
  顛覆以往凡成績好、擔任班級幹部(如最易生事的風紀股長)的「老師報馬仔」形象,漸漸地,在媒體的塑造下,便漸漸形成了負面的印象;「報馬仔」演變為戲劇之中,偏向壞的、愛挑撥生事與分化的角色。(例如「光陰的故事」中的小甜甜)

 










  其實「回報」在組織運作中,是必然且重要的事,但是,問題就在於,現今常見的回報,很多是抱著「看好戲」、「打壓」、「抓小辮子」的心態。
  









 
  越來越多人,以「正義感使然」和「看不慣」為由,把覺得對方「誇張」的行徑,或上呈或散播,覺得自己再正直與正確不過了;然而,其實說穿了,這些正義感,不過是另一番對於他人的生活與習慣,急欲控制的渴望。
  









 
同時間,也有另外一批人,因為看不慣、不喜歡事事鬧大與散播的行事,而選擇緘默;他們不參與各種挑撥與紛擾,不論是非皆保持安靜,以為沉寂便能避開一切的衝突與波瀾。
  









 
  或許,我們都曾當過以上兩者,然而,我們的社會,卻因為這兩個極端的選擇,不斷地惡性循環。
 
  













  放下心中的在意與不順眼,才能獲得自在與快樂











 
 
  










  在「第五項修練」一書中,曾提及,組織營運要蓬勃與穩固,最重要的便是「組織透明化」
 
  










換言之,想要穩定組織與發展,「回報」的功夫相當重要,但是這個回報,是指「組織上下皆曉」,而非僅於以往認知中的「告狀」或「美言幾句」。
 











 
  每個人的心中,其實都因多年來的習慣累積,而存在著一把量尺。這把尺不僅僅是價值觀,也是一套潛在的「XXX標準化作業系統」。
  










 
例如,當作沙茶炒羊肉時,有些人習慣先放肉,有些人習慣先放菜,有先人習慣先放調味料…,有些人喜歡加多一些沙茶,有些人喜歡加多一點醬油,有些人祖傳了某些秘方…;哪一個才對呢?其實,作菜,不過是好不好吃、習不習慣的問題罷!
 
  










  涉入他人的習慣,真的會比較快樂嗎?
 
  










  向來對情緒沒什麼神經的CELIA,其實並不排斥所謂的「報馬仔」到處打小報告或佈謠,反倒感激他們,在百般挑剔之中,不斷提點自己改進,變得更好。
  










 
只不過,如果對方是直接以:「妳這樣作會更好」、「注意自己的作事方式喔」的方式告知,我可能會比較愉悅一點~哈哈!至於造謠嘛,反正生事人多半是為了激你,當笑話看看、有機會解釋再說,既然非真實的,時間一久便不攻自破啦!(標準樂天派XD)
  










 
  這幾天,剛看完龍應台女士的新書:「大江大海--一九四九」。我發現,即便比起那個世界四處戰亂、整城被餓死、出門買一瓶醬油便一別五十年回不了家的時代,現今物資不至於過度匱乏的臺灣,卻依舊存在著許多痛苦與不快樂。
  










 
  為什麼呢?一個人活得好好的,怎麼還會不快樂?
 
  










  很多時候,其實是自己想要得到太多,因為得不到,所以不快樂。
  










 
   佛家將人分為十個層次,其中,在人之下的為善鬥的「阿修羅」:「修羅性暴,有福無權;好勇鬥狠,浮沉業牽。」。
 
  










阿修羅是梵語,翻譯過來叫「無端正」,無端正就是醜陋。可是醜陋,是這個男的阿修羅,相貌非常醜陋;女的阿修羅,相貌又非常地美麗。男的阿修羅,他其性好鬥,是在外邊的鬥爭,向外鬥爭;女的阿修羅,其性也是好鬥爭,但是她在裏邊鬥爭,不是在外邊鬥爭。怎麼在裏邊鬥爭呢?她用心來鬥爭,也就是所謂的妒忌障礙、無明煩惱都在裏邊。
 
 
點我為資料出處










  想要得到,便容易興起鬥爭;凡有鬥爭,便不會快樂。











 
  








 
  求學、就業等二十多年來,不管是霹靂火所演、社會新聞所報導,以及生命中遇見的人們,倒也見過不少善鬥的人(我以前脾氣也差呢);追求和環境雖有所不同,但天天注意他人、渴望擊敗對手往上爬的鬥性,卻除出一徹。
 








 
 
  僅管如此,CELIA總能在他們的眼中,看見深層的不快樂。
 








 
 
散播傳言、打打嘴炮,或許占了一時的便宜,卻不禁時間的考驗,而且,會到處與人訴說的人,多半比較沒有安全感;其實,只要腳踏實地、憑良心作人作事,便不需要靠打擊他人來提升自己的能力。有了三兩三,上哪座山都不成問題!
 








 
 
  身處於紛擾與充滿競爭的環境,除了上進外,最重要的,是一份自在且透徹的心,面對傳言不為所動、不因文字語句而干擾情緒,不因一時惡勢而動怒起伏,而是穩如泰山地踏實度日,並以真材實料證明自己的氣度與內涵。
 








 
 
  很多流言與行徑,其實正如影劇一般,轉眼便會被遺忘;留在生命中的,唯有真摯的情感與經驗的累積。
 








 
 
  在射鵰英雄傳的最後,郭靖的母親因大汗之善鬥與逼迫而自殺,死前仍交待郭靖:「別人負我們,仍舊不要抱持嗔恨,要一輩子憑著良心作好事。」
 








 
 
蒙古征戰多少片土地,大汗死後卻依舊只躺了一丈多的大小,人生不過百餘年,還鬥什麼呢?













 
 







 
 
珍惜當下吧!給身旁的朋友多一點關懷與包容,也多一份同理與體諒,或許,對方並沒有惡意呢。
 
 








 
人生中總是有許多的快樂、悲傷、誤會…,不論喜樂,至少我們可以感恩,比起一九四九年,全城餓死、數十萬數百萬喪生的生命,以及流離失所的人們,幸福多了。
 








 
 
 
 
 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eam with CE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