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約未來的設計競爭力
發表人:林靜宜     發表時間:2009/10/1
 
 
 
    你知道Prada Versace 一半以上的員工來自於哪個學校?答案是米蘭的Marangoni,它幾乎是義大利時尚界的代名詞,許多名牌設計師出自於此。

 


     因設計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就職晚禮服而聲名大噪的吳季剛,他畢業的帕森斯(Parsons)設計學院,校友遍及全球時尚界。


     提到龐克文化, 不得不提龐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!叛逆、顛覆中帶著幽默的時尚風格,滋養她的正是強調個人特質、教學重視批判與思考的倫敦大學體系倫敦金匠學院(Goldsmiths)。


     同體系的巴雷特建築學院(UCL Barlett School)以前衛的實驗性建築著稱,深深影響當代高科技建築的發展。鄰近10 分鐘路程的不遠處,是普利茲克獎搖籃的倫敦建築聯盟(AA),很多世界知名建築大師,如札哈.哈蒂(Zaha Hadid)、庫哈斯(Rem Koolhaas)、建築電訊


     學派創始人之一彼得庫克全是畢業校友。


     Walt Disney 曾在芝加哥藝術學院就讀,延續在校塗鴉、做白日夢的日子,打造出迪士尼王國。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、畢爾包古根漢建築師Frank Gehry 同是系出哈佛設計研究所。


     這些名人的養成教育全在《30》雜誌的「全球不可不知30 所設計學院」名單裡(見P63 表)。《30》雜誌根據領域特色、業界評比、城市文化、台灣畢業校友意見,以及參考《Business Week》、《Times》、《USNEWS》近三年排名,選出30 所各領風騷的設計學院,並帶大家實際一探倫敦、紐約、米蘭、東京、荷蘭等6 個設計學


     院現場。這些學校本身就是「品牌」,在全球設計界均占有一席之地,教學活動與產業脈動緊密連結,畢業生更是國內外企業最愛網羅的人才。


     Daniel H. Pink 曾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提出藝術碩士(MA)是新的商業學位。他認為,世界從講求邏輯、循序性與計算機效能的資訊時代,轉化為一個重視創新、同理心,與整合力的感性時代,所以未來的世界屬於高感性能力的族群。


     在「全球不可不知30 所設計學院」名單中,我們從建築設計、視覺設計、工業設計、服裝設計、動畫與多媒體設計等領域,選出各具代表性與知名度的設計學院。


     有些雖是綜合領域的設計學校,但各有強項領域,如美國帕森斯設計學院,在燈光與劇場設計、服裝設計特別擅長;藝術中心設計大學(Art Center)在汽車、工業設計上全球數一數二。卡耐基美隆大學在建築設計全美排名前十名,人機互動介面系及機械人學院更是頂尖,目前的娛樂科技課程是全美獨家。


     英國倫敦大學聯盟的設計學院,以倫敦金匠學院、巴雷特建築學院最為有名,雖同屬一個大學聯盟,學費差異很大,一年學費從約9900 英磅到1 5000 英磅不等,約新台幣53 萬到80 萬之間。


     美國比較有名的設計學院,大多為私立學校,時尚設計全球頂尖的紐約流行設計學院(FIT)是公立設計學院,學費相較便宜,一年約1 5000 美元,約新台幣48 萬。其他設計學院一年學費從2 5000 美元到4 萬美元不等,約新台幣80 萬到130 萬之間。


     北歐設計在世界設計界占有一席之地,除了丹麥之外,芬蘭、瑞典、挪威是免學費,但芬蘭學校比較多設有英語課程,如芬蘭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,吸引許多國外學生,尤其亞洲地區前往就讀。


     此外,特別列出學校的代表性畢業名人,以及畢業校友自創的設計品牌,從畢業名人與品牌更能貼近設計學院的校風與特色,也容易想像未來,規劃職涯發展。
Concept

出國學3C

CultureCommunication
 
 
     「只要有機會就出去,文化衝擊的學習是一輩子的事。」這是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安郁茜最常對學生說的話。衝撞才有省思,多元才能開拓。出國學設計首要感受的正是異國文化(Culture)。


     出國學設計,選學校也要選城市,整座城市就是大校園,除了上課,納入看展覽與旅行,這是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得主史明輝的三等份學習法。


     先後在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、加州藝術學院攻讀碩士的史明輝明顯感受美國東西岸的不同。他形容,五光十色的紐約帶給他的成長能量遠大過於單純的校園,「我不在美術館的路上,就在蘇活區的畫廊,」相較於紐約,加州文化活動沒那麼頻繁,但由於與好萊塢的地緣關


     係,灌溉的是更多實務經驗。


     踏出去,看世界、看人,也看懂自己的盲點。


     知名插畫家林怡芬回憶在東京設計家學院求學時,每堂課都要上台對全班講述作品概念(Concept)。剛開始,她覺得好難,這是在台灣從沒受過的訓練,第一次上台後,她才知道自己對於「概念」是懵懵懂懂,「日本很重視概念的發想,老師會一直問你為什麼要這麼想?」


     與來自世界各地、各個領域的同學激盪與合作,學習取得共識,更能培養溝通能力(Communication)。事實上,溝通能力是設計師最重要的工作,不管是對外提案,或是內部的團隊合作,都需要良好的溝通能力。而透過與不同人種的交流,了解各民族思想,更容易認識自己,因為只有多元才能顯出差異,容易找出不同之處,明白自我之後,設計才會有觀點。


     這次封面故事,特別走到全球現場,全面呈現來自紐約、羅德島、倫敦、米蘭、東京、荷蘭的第一手現場報導,邀請羅德島設計學院、紐約大學、倫敦聖馬丁藝術設計學院、東京MODE 學園、義大利Domus Academy與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等6 所學校設計菁英現身說法,原汁原味深入設計名校現場,直接感受「設計」風格。


     你想成為Vivienne Westwood 還是Walt Disney ?喜歡前衛主義還是實用主義?嚮往自由的紐約還是活力的米蘭?成為頂尖設計人才最好的方法,就是直接投身到世界舞台,接受衝擊,打開視野,預備自己的未來競爭力。
 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eam with CEL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